中年夫妻分房睡和不分房睡养出来的孩子差别有多大? 这3点很明显
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5:01    点击次数:175

前几天看到一句话:“上天给你一个缺席的父母,就会赠送给你一个焦虑的母亲,最终就会养育出一个失控的孩子”。是啊,虽然说现在“妇女能顶半边天”,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,在带孩子这件事上依旧是“男女不平等”,孩子出生后很多家庭还是以妈妈带孩子为主,从睡觉这件事就能看出来。

小林夫妻两个有了二宝以后因为担心影响大宝的睡眠,就开始分床睡了,小林带二宝睡觉,她老公带着大宝睡。刚开始分床的时候,老公听到孩子哭泣或者遇到孩子生病,老公还会来帮忙带下。但是时间久了老公也不管了,现在二宝也慢慢长大能睡整觉了,小林提出现在让孩子们睡一起,他们也就不用再分房了。

但是老公总是各种理由拒绝,现在5岁大宝已经自己睡了,小林自己带二宝睡觉,老公却依旧选择一个人睡。小林说,分房睡得时间长了,和老公的交流越来越少,距离越来越远,两个人之间的争吵也越来越多,才两年多的时间,她们之间已经提出无数次想离婚了。而且自从夫妻俩分床睡后,原本活泼开朗的大宝开始变得小心翼翼了,每次他们夫妻俩争吵时,孩子都会害怕躲在房间里。

突然想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:“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。儿童的一般发展、记忆,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:家庭的智力兴趣如何,成年人读些什么,想些什么,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响。”睡觉看似一件小事,但是中年夫妻分房睡和不分房睡,养出来的孩子差别究竟有多大呢?这三点很明显。

安全感建立大不同

安全感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石。就如同小林夫妻,分房睡后感情逐渐淡漠。大宝能察觉到父母关系的微妙变化,晚上常常会莫名担忧,害怕父母吵架,害怕父母分开。随着时间推移,这种担忧反映在生活各方面,他变得胆小怯懦,怕犯错被批评,面对新环境也极度缺乏适应能力。

心理学家曾奇峰说“孩子成长没有偏方,有的是负责任的父母,提供稳定而健康的土壤,这里的土壤,就是爸爸妈妈和谐相爱。"父母同睡一室,孩子潜意识里能感受到家庭完整、夫妻关系和谐,这种稳定环境有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。而分房睡可能会让孩子误解为父母关系出现问题,进而产生不安情绪,影响安全感的构建。

性格塑造差异显著

父母相处模式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重要参照。阿强父母长期分房,交流减少,家里时常弥漫着压抑氛围。阿强受此影响,性格变得孤僻,不善于表达自己,在人际交往中常常退缩,对他人缺乏信任,害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。

反观妙妙,父母虽步入中年,仍同床共枕,日常交流频繁,家里充满欢声笑语。妙妙从小耳濡目染,养成乐观开朗、善于沟通的性格,朋友众多,在团队合作中总是积极协调,展现出良好社交能力。

教育家斯宾塞说过:“孩子在快乐的时候,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。” 不分房睡的家庭,孩子有更多机会看到父母积极互动,学习到有效的沟通方式和积极的情绪管理,利于塑造开朗外向性格。分房睡若伴随夫妻交流减少,孩子可能变得内向孤僻,不利于性格良性发展。

家庭观念认知有别

家庭观念对孩子价值观形成至关重要。在然然的记忆里,父母从来没有在一个房间里睡觉,家庭事务各自处理,家里有什么事也不协商。而他经常会承担父母中间的传话者,有时候说不好,还会被f批评。然然的原生家庭像松散个体组合,对家庭责任感和归属感淡薄,成年后他对组建自己家庭也缺乏热情,觉得家庭束缚个人自由,他和妻子之间的相处模式渐渐也变成了父母那样。

不是说夫妻之间不能分房睡,但是如果因为分房睡影响夫妻之间的交流,那么夫妻之间的关系必然会受到影响,若处理不当,易让孩子对家庭关系产生误解,削弱家庭观念。

俗话说“床头吵架床尾和”,夫妻不分房,有问题能够及时沟通,睡前几分钟的深入交流能够让彼此的感情更加稳固。

武志红说过“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运,如果父母相爱,孩子才能充满幸福感”。父母什么关系,子女就是什么名,对孩子最好的教育,就是夫妻步调一致,彼此尊重,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!

(图片来自网络,侵权联系删除)